项目简介
小麦远缘杂交开创了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麦”系列新类型和新品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黄淮和北方冬麦区条锈病大流行,造成严重减产。为了寻找对小麦病害的新抗源,李振声等利用小麦与长穗偃麦草(Agropyron elongatum2n=70)杂交、回交,并通过系统选择、细胞学检测及抗病性鉴定育成了多种“小偃麦”杂种新类型(异源八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和优良小麦新品种小偃4、5、6号等。其中以小偃6号表现最为突出,1985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
小偃6号是一个易位系,含有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片断,它们携带着长穗偃麦草的有益基因,具有广谱抗病性和对环境的广泛适应性。小偃6号属典型的慢锈型品种,表现为潜育期较长、严重度较低和粒重损失少,无小种专化性,因此,能抵抗当时发生的所有条锈病生理小种(条中22、23、25、26、27、28、29、29II)。小偃6号作为陕西省骨干小麦品种,持续种植了16年,到八十年代末累计推广面积为1.2亿亩,增产粮食60亿斤;至今在陕西省的年种植面积仍有50多万亩。小偃6号长时间(1980-1995)表现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稳产、高产性。小偃6号还是小麦育种骨干亲本,是我国北方麦区两个优质源之一,用它作为亲本之一或直接系统选育育成的大面积推广品种50余个。其中获国家奖品种5个;省部级奖品种10个。
应用领域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2002年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表”的统计数字,这些品种当年的种植面积合计为2434万亩。2004年这些品种推广面积为2741万亩,其中郑麦9023累计推广面积达1亿多亩,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之一。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又育成了优质小麦品种小偃54;近年又育成了小偃81,加上其他小偃系列及其衍生品种,增产粮食已超过百亿斤,显示了远缘杂交在小麦育种中的巨大潜力。同时还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开创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培育出可高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的小麦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