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大数据平台——钢铁产业专题
前言
在我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化解钢铁产业过剩产能、产业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的背景下,近年来钢铁行业正以充足的动力及能力响应产能减量置换的政策。以推进化解过剩产能,推动钢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行业的转型升级。
本期专题对比钢铁行业产能置换的相关要求,挖掘中国科学院技术成果、专家人才进行集中推荐展示,希望为各钢铁企业提供产能转移后新项目规划的解决方案,助力钢铁产业提质增效、扩充升级产业链条,实现行业新突破。
您可以通过上方的【提交需求】联系我们,与相关成果取得联系。同时也欢迎优秀项目团队、媒体朋友联系小智(电话18501917671)共同完善专题内容。
铁矿石开采、加工
废钢筛选和加工
炼焦、化工产品、石灰和耐火材料项
炼铁系统工艺水平
炼钢新技术和新工艺
轧钢技术改进
钢铁深加工产业
钢铁生产节能减排项目
延伸钢铁制品产业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炼钢转炉煤气干法回收及其显热发电系统”专利作价入股成立江苏中科海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炼钢转炉煤气干法回收及其显热发电系统技术对现有钢铁行业转炉烟气处理方式的一次突破,该项目综合现有转炉除尘“OG”法及“LT”法的技术特点,全面实现了转炉烟气1000-900℃的热量回收,同时解决了系统除尘及耗水量大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价值可观。自2006年开始,力学所魏小林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始致力于窑炉余热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逐渐形成了几项核心专利技术,并建成了一些工程化应用项目。
2017年7月,力学所与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致力于炼钢转炉煤气干法回收及其显热发电系统技术研发及工业示范,开展系统工程设计和产品定型设计及标定试验。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经力学所与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充分酝酿、研究与论证,联合投资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成立一家新企业“江苏中科海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暂立名)”,主要进行炼钢转炉煤气干法回收及其显热发电系统技术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市场销售等活动。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粉煤灰基土壤调理剂制备技术变废为宝,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双收
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燃煤锅炉排放出的细尘。目前我国粉煤灰年排放量近6亿吨,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率不足70%,由此造成了粉煤灰的大量堆存,累计堆存量已达30亿吨,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安全、土地占用等问题。粉煤灰目前主要消纳途径是建筑、建材行业,用于混凝土掺合料、或者用于生产砌块、烧结陶粒、烧结砖等。由于这些产品附加值低,而粉煤灰本身容重低,运输困难,粉煤灰只能就地消纳。因此,粉煤灰消纳量过度依赖于当地基本建设的增长速度。一旦粉煤灰产生量大且产地集中,基本建设跟不上,粉煤灰大量堆存就难以避免。为了解决粉煤灰占地堆存问题,必须开拓粉煤灰其他大宗利用途径,或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突破粉煤灰产品受限于销售半径的桎梏。内蒙、山西、陕西、宁夏等地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火电能源供应基地。由于经济结构单一,人口密度低基建量有限,我国粉煤灰主要堆存在这些地区。而上述这些地区位于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区域。如果既能大量消纳能源支柱产业固废,又能缓解区域干旱半干旱问题,则不失为粉煤灰综合利用的一大良策。另一方面,农业部2015年印发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旨在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化肥过量施用、盲目施用、化肥利用率不高以及由此带来的土壤板结、酸化等问题。上述多重压力使得未来粮食稳产增产、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土壤调理剂是指用于保持和改善植物营养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生物活性的各种物料。据了解,目前我国土壤调理剂年需求量在4000万吨以上,而产量只有200~300万吨,且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缺口大。以保水性为主要特点的土壤调理剂目前主要以有机材料为主,存在降解困难的严重问题。以肥料缓释、平衡土壤营养元素为主要特点的土壤调理剂是解决化肥用量过大和土壤板结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该领域研究在国内进展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北京鸿朋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始技术合作,共同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开发粉煤灰基土壤调理剂制备技术,目前项目合作进展迅速,粉煤灰基土壤调理剂的研发已申请国家专利,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建成了百公斤级中试实验室,生产出的产品在农业部试验田进行了大田试验。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土肥站报告,其施入对每一时期植株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增产率达7.9-13.4%,具有明显的减肥增产效果。土壤调理剂项目通过大面积使用达到预期效果后,将面向内蒙古及周边区域推广,为提高我国粉煤灰大宗化、高值化利用水平;实现电源基地工业高效清洁和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