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甫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浏览次数

1680

收藏次数

0

接洽次数

0

  • 傅文甫
  • 研究员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29号

简 历:1993年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到德国蒂宾根大学进修学习;1994年至1997年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博士研究生,1997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导师:Rudi van Eldik教授);1998年至2000年在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支志明教授研究组)。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2012年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美国罗彻斯特大学Richard Eisenberg教授研究组)。社会任职:研究方向:

1.合成在生物医学领域有重要应用前景的1,8-萘啶系列衍生物,研究它们的光化学与光物理性质;开拓具有双光子吸收和发射、水溶性、溶液和固态均有强发射的1,8-萘啶-BF2分子材料研究领域。

2.金属配合物分子光催化剂制备、结构、性能与应用研究,研究这些配合物的光电化学性质,以及激发态的发射与吸收光谱,揭示这些化合物光诱导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的特征与规律。使之在太阳能的化学储存、光催化水的氧化还原、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以及清洁能量转换方面获得应用。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研究组主要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港澳台科技合作专项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子课题各1项。代表论著:

相关研究领域近来发表:

[1] L. Quan, Y. Chen, X. J. Lv, W. F. Fu, Aggregation-induced photoluminescent changes of naphthyridine-BF2 complexes, Chem. Eur. J. 2012. DOI: 10.1002/chem.201201592.

[2] X. J. Lv, W. F. Fu, H. X. Chang, H. Zhang, J. S.Cheng, G. J. Zhang, Y. Song, C. Y. Hu, J. H. Li, Hydrogen evolution from water using 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grapheme composite photocatalysts without noble metals, J. Mater. Chem., 2012, 22, 1539–1546.

[3] H. F. J. Li, W. F. Fu, L. Li, X. Gan, W. H. Mu, W. Q. Chen, X. M. Duan, Intense one- and two-photon excited fluorescent bis(BF2) core complex containing 1,8-naphthyridine derivative, Org. Lett. 2010, 12, 2924-2927.

[4] W. F. Fu, L. F. Jia, W. H. Mu, X. Gan, J. B. Zhang, P. H. Liu, Q. Y. Cao, G. J. Zhang, L. Quan, X. J. Lv, Q. Q. Xu,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photoinduced isomerization and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of vinyl-1,8-naphthyridine derivatives and their copper(I) complexes, Inorg. Chem. 2010, 49, 4524-4533.

[5] Z. Y. Bian, S. M. Chi, L. Li, W. F. Fu, Conjugation effect of the bridging ligand on the CO2 reduction properties in difunctional photocatalysts, Dalton Trans. 2010, 7884-7887.

获奖及荣誉:2007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获中国侨联科技创新人才奖。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南京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化学系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