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效华,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工作综合利用各种证据,开展兰科植物一些疑难类群的分类和系统学研究,解决这些类群的分类混乱问题,包括吻兰族、鸟巢兰
葛颂,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82年和1986年在南京林业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6年5月至19
张树仁,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86年7月,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91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8
匡廷云,女,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1934年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六十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在光合
1.基因组变异与精准医学 遗传变异不仅是人类表型变化的基础,也是疾病易感性的基础。根据发生突变的碱基数目,遗传变异可分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结构变异。SN
博士,副研究员。200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问学习,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
1.微生物互作与菌群塑造。环境微生物的种类极其丰富,微生物间的共生、拮抗和捕食关系错综复杂,它们共同决定了并不断调控菌群的结构和发展方向,但目前人们对微生物相互
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行为遗传学 1.疾病及生命现象的基因组及表观基因组研究。本研究的长期目标是利用基因组学手段揭示控制生物学表型的遗传及表观遗传代码。首先发
博士,副研究员。201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起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生态基因组学及适应性研究组工作,任助理研究员。
研究领域: 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与抑制剂互作的分子机制、耐药机制及新型抑制剂研究。 2.布尼亚病毒表面蛋白的分子特性研究。 3.布尼亚病毒疫苗与抗体药
利用结构生物学等手段研究宿主对病原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基于抗原结构基础以及新型载体设计有效疫苗,采用新技术平台筛选新靶点抗体,进而获得新型疫苗与治疗性抗体用于开
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2018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访问学习。目前以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