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降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的关键是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当前,在肿瘤诊断中,病理学诊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也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而化疗药物则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这些诊断及治疗方式都存在特异性差的问题。
为了避免在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错误治疗、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需要更好的预后判断指标和指导药物治疗的标志物。因此,开发新型免疫组化诊断技术和肿瘤靶向治疗技术,进而将肿瘤快速检测分型及特异性靶向治疗一体化,成为了当前临床应用和医疗市场的迫切需要。
阎锡蕴团队利用先进的纳米技术,将该团队首次发现并报道的纳米酶催化活性(Nature nanotechnology 2007)应用于免疫组化检测,并将他们发现的新型标志物用于癌症的诊断,发明了一种具有肿瘤识别和显色双功能的纳米材料(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2),该材料的外壳H-Ferritin蛋白可以和肿瘤组织高表达的TFR1受体结合,内部的磁纳米颗粒内核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可以催化底物显色。将这种新型材料应用于免疫组化检测时仅需一步完成,且一个检测的时间仅需要1小时,大大缩短检测时间,减少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检测结果准确。
进而阎锡蕴团队针对目前药物载体研发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人体天然铁蛋白独特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仿生合成了新型纳米药物载体(PNAS 2014)。它是由人铁蛋白的H亚基(HFn)自组装形成的24聚体笼状蛋白,外壳直径为12nm,内腔直径为8nm,能有效装载小分子化疗药物,如阿霉素(HFn-Dox)。与传统纳米药物载体不同,HFn载体具有生物相容性好、主动与被动靶向兼备、高装载效率和独特的细胞内化机制等特点。以上这些特点,使HFn-Dox有望成为安全而有效的抗癌药物体内靶向输送系统,解决目前药物载体所面临的生物相容性差、毒副作用大和缺乏主动靶向性的问题。
应用领域
化疗药物仍是目前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虽然目前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和开发层出不穷,但是,迄今为止大多数纳米载体制剂还处于研究阶段,已用于临床肿瘤治疗的纳米药物仅有BraxaneTM(紫杉醇-白蛋白),Doxil®(阿霉素-脂质体)和DaunoXome®(柔红霉素-脂质体)。这些纳米药物都是通过被动靶向的方式滞留于肿瘤组织,研究证明仅依据被动靶向的EPR效应来设计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具有很大局限性。即使如此,以Doxil®(阿霉素-脂质体)为例,其在上市后的第一年即获得约5亿美元的全球销量,这说明了市场对该类药物的迫切需求。因此,本项目团队以主动靶向纳米药物载体为目标设计的纳米药物HFn-Dox,不仅具备能靶向并渗透肿瘤组织,又具备能在肿瘤组织和细胞中富集的特点,一旦成功上市后,年销售过亿元人民币将在预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