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1月出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6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
曾参与STEREO/PLASTIC 卫星数据的定标工作,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MIT背景型号项目”的总负责人
空间物理与磁层探测研究,侧重数值模拟,卫星数据处理和分析,有效载荷科学研究,空间电场测量的科学探测和应用,以及磁层环境预报模式。
1973年5月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20篇,撰写载荷研制技术报告和空间环境探测战略规划报告近百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10项。培养指
主要从事空间在轨精密过程控制技术、星上数据管理技术及航天系统工程等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是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在太阳风大尺度结构和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等国际科技前沿领域,做出一系列有原创性和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
我国航天遥感技术的倡导者之一,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开创者。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推动了我国载人航天应用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我国探月工程主要推动者之
1941年11月生于四川省绵阳市,中国科学院院士。最早从理论上预言大的行星际激波可以传播到10-20日地距离以远而衰减不大;提出行星际激波三维非对称物理模型,率
主要从事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及有效载荷系统设计,干涉式微波成像理论和技术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科学信息学,空间环境信息系统和空间环境预报研究等。
目前主要从事单光子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空间材料科学实验载荷任务研究。
空间探测任务总体技术,星载数据网络技术。曾任神舟飞船、嫦娥一号、二号等重大项目有效载荷主管设计师、主任设计师以及多个项目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