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本项目基于物理所在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等领域的优势,成立集研发、中试生产与推广应用为一体的新材料研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公司以陈立泉院士、李泓研究员为技术带头人,组建了罗飞博士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团队,大力推进硅基负极材料为代表的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该负极材料能够促进300Wh/kg锂离子电池的技术的发展,同时促进长续航电动汽车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电池产业核心竞争力也十分重要。 公司组建团队全部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 2013 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战略性先导技术专项,发展采用硅基材料作为负极的长续航动力锂电池。在项目的支持以及公司组建团队不懈的努力下,硅负极材料顺利进入中试放大研究阶段,目前已建成年产2000吨硅基复合材料的产线,2018年已有部分小批量出货。 公司的产品具有技术先进性,主打中高端路线,目前的高端产品在电芯企业评测中与日本最好样品表现不相上下,对比国内其余厂商的样品具有综合性能上的优势。 目前日本进口样品价格远高于目前市场的平均水平,因此本公司产品在售价上也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在低成本控制方面,公司两大产品的核心原材料,纳米硅以及氧化亚硅均可以独立制备,大大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以纳米硅为例,购买纳米硅的成本是购买金属硅后自行制备纳米硅的10倍以上,因此公司通过多年研发,掌握了稳定制备纳米硅的技术,极大了节约了工艺成本。 在过程控制方面,公司已经通过ISO 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效的保证产品的过程稳定和质量稳定性。
应用领域
近年来,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迅速,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市场对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更加强烈,硅负极是能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最直接易行的方案。目前各大电池厂商都在尝试使用硅负极替代一部分石墨负极来提高电池的体积和质量能量密度。硅负极的终端应用主要为新能源汽车、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储能电站、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未来发展前景巨大。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