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东宁
- 研究员

郑东宁 简介
简介
:
男,1962年11月出生,198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在该校获理学硕士学位。199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DURHAM大学从事超导研究和教学。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担任中国电子学会超导电子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超导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超导研究领域主要期刊《Super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
超导量子计算。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超导量子电路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研究; (2)基于超导电路的量子光学和原子物理现象的研究; (3)超导量子比特的退相干机制研究; (4)高性能超导Josepshon参量放大器和超导共面波导谐振腔的制备和研究。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
长期事超导方面的实验研究。先后在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早期主要从事高温超导体中的磁通钉扎和临界电流性质研究;
1998-2010年期间侧重于高温超导和其它氧化物功能材料薄膜和器件的研究。所领导的研究小组研制了国内首台高气压RHEED-PLD系统,可实现氧化物薄膜生长的原位监测。利用该设备进行了薄膜生长机理研究,制备了多种对基础和应用研究有重要意义的高性能薄膜和器件,并开展了大量相关物性研究;在国内最早开展了高温超导量子干涉器件在无损探伤以及超低磁场核磁共振和成像方面的研究;
自2006年开始,工作重点逐渐转向超导量子比特器件及其宏观量子现象的研究。和所内外多个研究组保持长期密切合作,取得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较早提出了在超导磁通量子比特中观察几何相的实验方案。在超导Josephson结的宏观量子隧穿研究中观察到量子相位扩散的迹象。在国内最早制备出磁通型量子比特器件并观察到量子相干演化,并利用磁通量子比特和谐振腔耦合系统演示了等效纵向射频场的调控可以实现耦合的有效开关。制备了高性能的Josephson参量放大器,并应用于量子实验。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器件的制备工艺,先后制备出包括3比特、5比特、6比特、10比特和20比特等多种构型的Xmon型多比特超导量子芯片器件,其中量子比特的退相干时间可以达到70微秒的较好水品。这些多比特器件用于了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大等单位的合作研究中,已经利用这些器件进行了多项量子实验。演示了求解线性方程组的HHL量子算法,实现了10比特的GHZ量子纠缠态的制备,演示了连续变量几何相和受控非门、以及量子多体局域化现象的模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