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黎明
- 研究员

简介:
男,四川绵阳人。2000年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获博士学位,2000-2001年在韩国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所物理系访问学者,2001-2004年于加拿大魁北克国立研究所能量与材料分部任博士后研究助理,2004-2008年在日本原子能开发机构现代光科学研究中心任项目特聘研究员,中心的四个项目负责人之一。2008年回国,现任物理所研究员,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
专业方向(光学硕博/博士生招生)
超短脉冲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物理。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超强激光在等离子体中传播、吸收,超热电子的产生和输运;激光驱动的台面超快辐射源、激光电子加速、激光驱动的各种核反应等科学问题和产生的各种高品质次级源的实际应用。
专业学位(光学工程招生):
1)飞秒超强实验相关激光技术:开发并研究与飞秒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密切相关的创新实验技术,包括激光对比度提高技术;光束高阶色散控制技术;光束匀滑技术;光束稳定/自动回复技术;激光高对比度单发/多发测量技术等。2)飞秒激光实验技术:提升并研究等离子体密度测量技术;多功能电子/X射线/离子/中子测量技术;泵浦-复合探针技术;瞬态磁场测量技术;以及稳定/小形变的激光靶场设计技术等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近期共发表SCI收录的期刊论文近百篇,其中第一作者25篇,包括9篇PNAS、PRL等重要学术论文,总引超过千次。近五年共发表国际会议大会报告、特邀报告30多次,成果被APS press release,Nature Photonics等科学期刊点评并获评【中国光学年度重要进展】。受邀与多个国际著名国家实验室合作并主导实验研究,取得了独具特色的国际影响,系列创新成果已经在若干重大科技设施和平台建设中实现了重要应用。代表性成果如:1)超热电子行为的研究:揭示激光偏振态对电子角分布的影响;发现“真空加热”的电子及等离子体密度标长对电子加热的影响; 靶材料的介电性质对超热电子行为的影响;并首次发现靶表面电子加速。 2)高对比度激光物理:最早发现高对比度对飞秒激光的重要性和真空加热机制在此领域的重要意义,利用高对比度激光与薄膜靶产生了高通量、高品质的硬X射线源。3)利用气体团簇靶产生了高品质的准单色硬X射线源及成像应用。4)首次发现气体团簇可以产生高能电子而成为新的电子加速介质。5)利用多种创新机制,实现了激光驱动的电子回旋辐射(betatron)品质的大幅提升,满足了应用的要求。
获得过日本原研理事长表彰奖、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军队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物理所科技新人奖、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