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章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浏览次数

663

收藏次数

0

接洽次数

0

  • 陈洪章
  •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物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 研究员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1号

陈洪章: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1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定陶县,1983年7月获得南京林业大学农学学士学位,1991年7月获得山东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物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生物质工程研究团队首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4年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论著8部,申请发明专利120项,其中获得授权46项。

2013年6月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生物质炼制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瞄准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立足于改善生态环境,以生物质燃料制备为核心,推动生物质产业发展;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将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和示范工程相结合,则重多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突破产业化过程技术经济瓶颈;力争成为生物质炼制科学与工程研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为我国生物质产业的技术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重点实验室。通过实验室机制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凝聚人才并提升科学技术研发能力。以炼制工程为切入点,深入研究生物质本征结构特点及其性能,逐步构建生物质炼制过程的工程学科基础,力争搭建生物质炼制过程中不同单元操作的关键平台技术,并研制成套关键装备,最终攻克生物质炼制过程工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和装备问题。从生物质产业的工业过程出发,提出基于分立、耦合、并行机制的“反应与分离耦合”,通过生化过程集成、模拟、优化,为降低生物质产业成本与能耗供技术支撑。目前以秸秆为代表,已建立生物质炼制工业技术体系,在10多家单位产业化推广,产生数十亿元经济效益。

实验室拥有雄厚的自主研发基础和实力:

1. 拥有多套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质炼制装备基础

不同规模和功能的汽爆装置、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装置、同步糖化发酵分离耦合装置、固相酶解蠕动反应装置等。

2. 具有齐全和先进的配套的设备与仪器平台基础

液质联用仪、近红外、气相色谱、CDS5200快速热解仪、综合热析仪、元素分析仪、低场核磁分析仪、压汞仪等。

3. 具备大规模汽爆装备自主创新的实力,破解生物质抗降解屏障

出版专著2部《蒸汽爆碎技术原理及应用》、《气相爆破技术与生物质炼制》;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54项;具备不同规模放大的汽爆装置:5 m3, 25 m3, 50 m3。

4、提出外界周期刺激法向力强化传质新思路,突破固态发酵大规模纯种培养的世界难题。

出版英文专著1部《 Modern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出版英文专著专章1部“The Principle of Artificial Periodic Stimulation: A Novel Idea for Bioreactor Design” ,并出版多部中文专著;专利“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方法及其发酵装置”获2012年第十四届中国专利金奖 在“真菌杀虫剂产业化及森林害虫持续控制技术”中作出重要贡献,获得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按“固态发酵”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中国发明专利85项,遥遥领先第二名的28项;并且“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技术”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授权。

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致力于纤维素生物技术的研究,以新型固态发酵和原料组分分离为核心,充分吸收分子生物学和工业生态学的新思路,研究纤维素生物技术的基础和关键技术平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