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传热传质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党委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明明,男,研究员,1997和1999 年先后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年获香港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自2004年至2006年期间,在香港理工
研究员,男,1961年出生 1983年毕业于马鞍山钢铁学院钢铁冶金专业,1983年至1986年在广西柳州钢铁厂工作,1989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
张士杰,男,1971年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于上海机械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2001年于清华大学分别获工学硕士、博士学位。2001年至
宋国良,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2006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循环流化床实验室
男,1963年生,1981至1986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1986至1989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获工学硕士。 包绍麟研究
1972年生,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获清华大学热等工程系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200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工程力学系访问学习,
田振玉,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堡学者。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化学专业;2008-2010在法国CNR
男,1973年生。学习工作经历: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加工专业,学士(1991.9-1995.7);有机化工专业,硕士(1995.9-1998.2);大连理工大学化学
研究员,女。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太阳能与化石能源互补热发电、低能耗捕集CO2等方面科研工作。作为负责人曾
卢新根,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于1978年08月,1997年至2007年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系,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200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工
个人简介2005年至2009年就读于海军航空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就读于内蒙古工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1年留学日本三重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