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镛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浏览次数

728

收藏次数

0

接洽次数

0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1号

简历:

陈家镛,男,1922-2019年,四川成都人,著名化学工程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43-1947年任中央大学化学系助教,1949、1951年分别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尔班纳-香槟校园)化学工程硕士及博士学位, 1951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1952至1954年在伊利诺大学任博士后副研究员,1954至1956年在美国杜邦化学公司薄膜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师。1956年10月回国后,协助叶渚沛所长筹建化工冶金研究所,领导组建了中国第一个从化学工程角度专门从事湿法冶金的研究室,任室主任、研究员。 1978年任化冶所负责人。1980年至1983年任化冶所副所长,为化冶所的创立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曾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劳动保护学会顾问、国际《湿法冶金》杂志编委和《冶金进展》丛书编委。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四、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先后培养研究生50余名(其中博士30名),指导博士后8名。陈家镛是我国湿法冶金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多相反应工程及动力学化工及分离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湿法冶金及生化工程等方面,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与他的同事们一起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发展新的冶金提取过程,并采用加压湿法冶金技术研究开发特殊粉末材料。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纤维介质过滤气溶胶",总结并发展了过滤机理;"伯胺从溶液中萃钒",提出胺类溶剂化萃取的机理;"相转移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将相转移催化用于无机反应等。 他在有色金属冶金研究方面突出表现在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运用化学反应工程学的观点与方法开创新的湿法冶金过程。例如,针对我国云南东川大型低品位、难选氧化铜矿的特点,研究了加压氨浸流程,并在我国开拓了加压湿法冶金新技术,及有毒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清洁生产工艺;研究了碳酸化转化新方法处理含铅金矿的新工艺;采取湿法冶金方法制取复合、超细等特殊粉末材料,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的空白,并长期组织生产,满足工业建设的需要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指导和参与下,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发明和自然科学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10余项。在他及其他许多专家的共同主持下,在中国召开了第一、二届国际湿法冶金会议。现任英文版"中国化学工程学报"主编及中、英文版的"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副主编"等职